马璟辉——正高级工艺美术师
正高级工艺美术师
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
马璟辉:又名(马景辉)。出生于陶都宜兴。一九九六年陶瓷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,从事全手工壶艺创作。先后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谈跃伟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国良为师,使之在紫砂艺术上的造诣更加坚实成熟。其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,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。
出生于紫砂世家,马璟辉从小便对紫砂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观摩父亲做壶,自己摆弄泥料,一切看起来那样有趣。既是萌发了兴趣,学习之事便是水到渠成。小小的工作台边,父亲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本事一一传授。大事、小事及至最细微的规矩、习惯,父亲将做壶这件事掰开揉碎,若慈鹰哺雏般一点点塞进他的口中。
马璟辉 • 葫芦
彼时年少,青春叛逆的他觉得一切是那样的容易——茶壶嘛,不就是那样?拍拍打打光一圈,有什么难的?带着这样的想法,父亲的举动便是愈发地令人抵触了。小小的火星在心中日日积压,这一天,方才学习半年的马璟辉愤然提出,自己做!
然而世事哪有那样的容易,真正独立起来,马璟辉才发现小小的团泥竟然是如此不听话!可而今早已是矮子骑马——上下两难。回头再去求父亲指导有伤颜面,而自己若是鼓捣不出东西亦是个天大的笑话。马璟辉思来想去,最后便借着端茶、倒水、拿工具种种借口跑去父亲的房中偷师。一来二去,跑的勤了,父亲自是了然,但他也不点破,只在儿子过来的时候,悄悄让开一条缝给他去看。
马璟辉 • 大德
马璟辉 • 钰井
“清溪浅水行舟;微雨竹窗夜话;暑至临溪濯足;雨后登楼看山……”苏东坡的赏心乐事见乎于寻常点滴,而对马璟辉来说,自家的赏心乐事便是现在的状态——妻儿相伴左右,制壶饮茶人生。诚如马璟辉所说,能以自己的爱好为事业真乃天大的幸事。
马璟辉 • 风卷葵
马璟辉 • 春晖提梁
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蜀山人,从我记事起,紫砂就一直伴随着我。从小,家父就喜欢紫砂壶,家中收藏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老壶。从那时,我就喜欢了它,和父亲到处去收老茶壶,就跟着看看,也跟着学学。
这一路走来,然后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,自己创作。我觉得匠人精神无非只有这三点:热爱、坚持、追求。首先,你要爱它,不管它会带给你多少感受,其中有快乐和喜悦,当然也有困难和烦恼,你都会一如既往的坚定地走下去。”
—— 马璟辉
马璟辉 • 传炉
在紫砂壶器件中,“传炉”集制作工艺高超、文化蕴涵浓厚于一身。是极富观赏、把玩的紫砂器型,也是代表中国紫砂文化殿堂级器型的经典款之一。马璟辉的这款“传炉”,以传统“镶身筒”技法纯手工薄胎完成制作。造型方中寓圆,棱角浑朴有致,底、腹、口比例协调匀称且挺拔有力。洒脱流畅且极具韵味。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自身对经典器型的理解融入个人鲜明的风格。整器做工精细,浑然天成,肌骨亭匀,于饱满中别有挺拔气概。壶的整体神韵充足,堂皇中自有秀雅蕴涵。所谓继承与发扬可由此一斑而窥全貌。
马璟辉 • 月印
马璟辉 • 瑾瑜四方
历经时代的洗礼,紫砂壶的造型也愈发纷繁多样。马璟辉的紫砂壶作品式样丰富,创作过程大多也都借鉴了传统紫砂壶的制作手法。崇尚在临摹中发掘,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。作品几乎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,再加以自身对经典器型的理解,融入自己的创新,最后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马璟辉 • 菱方
马璟辉台球照
“很多老师傅都会说,从艺先从德,在这条路上会不断地反省自己、完善自己、超越自己,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学习,追求更完美。我平时喜欢打台球,打台球与我的工作是有联系的,在我们做紫砂壶的时候也是这样。我们对待做紫砂壶的一个态度是要严谨的,跟我们打球其实是一样的。
收放——在打球上我们也有进攻也会防守,这个收放与我们做紫砂壶有共通点,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这个运动。在制作紫砂的时候,流把的空间虚实变化,跟我们在打球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曾经有朋友问我,如果当初我不从事紫砂这一行,更想做什么?我觉得紫砂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里,已经无法割舍,无法忘怀,它会终于我这一生。”
—— 马璟辉
马璟辉 • 鸣远束腰壶
马璟辉 • 纳瓢
“临摹其实是一个作者的基本功。并不是每一个作者都能在一开始就找到属于自己创作的道路,那么就需要去临摹,在临摹中学习,在借鉴中提升。临摹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,若临摹之后能跳出前人风格的框架,走出自己的道路,便是成功。反之则一辈子都只是一个活在他人光芒之下,复制他人作品的普通工匠。”
——马璟辉
马璟辉 • 西施套组
马璟辉对这个事业充满激情,做壶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。坐也是壶,行也是壶,做壶这件事像是呼吸一般自然。看着蓝天,看着绿水,看着青铜器上美妙绝伦的云纹,他的眼前不觉就闪出了各色的茶壶造型。他爱好旅游,最喜爱有人文情怀的地方。每到一处,博物馆和文化古迹定是必览之处,而这些亦是爱好又亦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。一把壶是一个故事是一段历史,马璟辉的壶正是这样的充满生意。
紫砂,是我忠于一生的事业!——马璟辉
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:宜兴陶瓷行业协会、紫砂人物录